巧克力来源于可可树果实的中心,即可可豆。这里提到的可可树,多指土生土长于南美洲,且被认定起源于亚马逊和奥里诺科山谷的Theobroma可可树。Theobroma可可(被视为神的食物)属于梧桐科,主要有四种类型:Criollo可可,约占世界可可产量的5%;Forastero可可较为常见,其可可豆为紫色,且相对更小、更扁平;Nacional可可具有好的风味,生长在厄瓜多尔。而第四种Trinitario可可,是Criollo和Forastero品种杂交所得,其抗病性更好,且常被作为风味豆(Fowler,1999年)。Theobroma可可生长在巨蟹星座和摩羯星座之间的热带地区,该品种起源于南美洲的森林地区。Forastero作为可可的基本品种,主要生长在巴西和西非。而风味可可主要为杂交品种,在中美洲和南美洲种植。墨西哥的阿兹特克人跨过加勒比群岛,从南美洲引进可可种植。西班牙人赫尔南多斯·科特(Hernandos Cort'es)把可可作为饮料带到西班牙,并引入几内亚进行种植。西班牙人不仅把可可带到了欧洲,更在十七世纪把可可作物引进了费尔南多波岛,从而为许多西非国家未来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。目前,西非生产着世界70%以上的可可(awua,2002年;amoye,2006年;国际可可组织,ICCO,2008年)。可可豆的使用可以至少追溯到1400年前(R¨ossner,1997年)。当时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将可可豆作为货币进行交易或生产所谓的“chocolatl”饮料。这种饮料是通过烘焙和研磨可可豆、加水捣搅,通常还会加入香草、香料或蜂蜜等其他成分制成。
在16世纪20年代,这种饮料被引进西班牙(Minifie,1989年)。尽管Coe和Coe在文章中(1996年)强调,包括克里斯托弗哥伦布(Christopher Columbus)和赫尔曼科尔特斯(Herman Cortes)在内的这些从欧洲来的新大陆的征服者,对玛雅饮料不感兴趣,反而加蜂蜜使其变甜。但是征服者们十分熟稔整个欧洲的巧克力饮料行情。由于价格昂贵,可可饮料初仅留给社会中高阶层消费。直到17世纪,巧克力的消费才遍及欧洲。
在十八世纪,随着巧克力的消费越来越普遍,西班牙对可可生产的垄断很快变得难以为继,而意大利人,荷兰人和葡萄牙人也迅速建立起了可可种植园。此时,巧克力仍以液体形式被消费食用,主要以颗粒物的压块状出售,以溶解在水或牛奶中制成泡沫状巧克力饮料。巧克力块的大规模生产起始于十八世纪,即英国Fry家族于1728年创立第一家巧克力工厂之时。这家巧克力工厂采用液压设备研磨可可豆。几十年后,James Baker博士在波士顿郊外建立了美国的第一家巧克力工厂。1778年,法国人Doret建造了第一台自动研磨可可豆的机器。1828年Coenraad Van Houten发明了可可压榨机,成功从可可脂中分离出可可固体,从而真正实现了可可和巧克力生产技术的革命。由可可压榨机生产出的脱脂可可粉更易溶解在水和其他液体中。同时这一创举也为1848年第一个真正 “可以吃的巧克力”的发明铺平了道路。“可以吃的巧克力”是通过向可可液中加入糖和可可脂制得(Dhoedt,2008)。
在1847年的英国,约瑟夫弗莱通过将可可脂作为成分添加的方法(Beckett,2000),成为第一个生产出巧克力排块的人。此后,人们对可可的需求急剧增加。而巧克力加工的机械化得益于下面这些人的成就。Van
Houten在1828年可可压榨机的发明,推动了可可脂和可可粉的生产。1876年,Daniel Peters在十年前Henri Nestl'e向巧克力加入奶粉发明的基础上,生产出了牛奶巧克力。之后是Rudolphe
Lindt在1880年发明了巧克力精炼机。此后巧克力才开始呈现出现在我们所认知优质巧克力的特点,即口感细腻,质地柔滑。然而,此时的巧克力仍然是一种高层阶级独享的产品。直到1900年,巧克力的两种主要成分—— 可可和糖的价格大幅下降,中产阶级才能消费得起巧克力。
到了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,许多欧美公司致力于巧克力产业的研究和开发,相关的快速生产技术和新的营销技术应运而生。这些技术促成了新兴且更便宜的原料供应以及更高效的生产工艺,走在了巧克力产业创新的前沿,并成功让更广泛的民众可以消费得起巧克力。
现在,巧克力糖果无处不在。许多欧洲国家的年人均消费量高达8.0公斤/人(Nuttall&Hart,1999; Whitefield,2005; ICCO,2008)。